黑龙江省劳模工匠(职工)事迹展播 哈飞曲达:航空工业的奋斗者
曲达是我国航空工业首席技能专家,享受航空工业特殊人才津贴、黑龙江省政府和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现任航空工业哈飞32车间工段长。作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航空工业劳动模范、黑龙江省龙江工匠、哈尔滨市劳动模范……面对荣誉,曲达始终不忘初心,攻坚克难,创新发展,坚守在工作岗位上,用实际行动弘扬劳模精神、工匠精神。
曲达参加工作28年来,始终从事飞机铆接装配工作,潜心钻研,苦练技能。奋战在型号研制的前线,攻克一道道技术难关,确保了型号铆接装配工作的顺利进行。2015年底,在漠河进行高寒试飞中,突发故障问题急需解决。在室外平均气温达零下40 ℃的条件下,曲达连续工作22小时,最终保证了该型号的试飞成功。
勤于动脑思考的他,善于发现并及时解决生产中遇到的小问题,这一习惯也让他积累丰富的工作经验。随着技能水平的不断提高,铆接装配及关键重要件装配知识的全面掌握,使他在型号研制过程中,承担起中机身精加工平台、机身结构总装架上装配等,为型号科研生产解决难点、重点工作。
曲达具备较强的自主学习意识和总结归纳的能力。在总结经验培养人员方面,他经常结合车间实际,从工具使用、工艺配合、生产和装配的基础理论,到工具特点、功能和使用要求,形成技术、质量、生产文件,随时随地对班组成员进行宣讲培训,注重班组建设,创新管理方法,优化生产流程,运用精益思想实行“站位”管理,有效地提高生产效率和铆接质量,为公司的发展和技术进步做出了突出贡献。在技能攻关改革创新方面,工作至今共累计自制工装及样板60多套,实现技术创新50余项,提出并被采纳近300项工艺和设计方面的合理化建议,节约资金700余万元,大幅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其中所提出的反拉式打磨方法有效解决了机身闭角区域无法打磨的问题,从而降低操作人员的劳动强度,有效地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外观质量。
繁忙的生产任务让曲达与家人聚少离多。孩子自从上学至今,他很少接送,缺少了在孩子成长期间的陪伴,每天仅有早饭的十分钟时间成为了父子俩沟通的机会,如今孩子已经大学毕业了,俩人相处的实际更是寥寥无几。反而是工段的学员与他更为亲近,大干期间加班经常到半夜或凌晨,第二天正点到岗从未迟到,这一坚持就是两年时间。特别是在疫情期间,每天早来一小时提前做好消毒通风,家里有个大事小情,妻子和父母都瞒着他,不让他工作分心。工作以来,曲达加班时间已经接近3万小时,他将自己的青春和岁月都奉献给了中国航空事业。
曲达特别注重人才培训和团队建设,乐于将多年总结的铆接装配工作经验与大家分享,坚持做好“传、帮、带”工作,将个人的先进经验转化为集体的技能优势,随时随地解答职工提出的技术问题,讲解技术要领,先后带徒10余人,成长为技师和高级技师,徒弟王洪飞、王恒分别参加第42届、45届世界技能大赛并在中国代表队中分别荣获第2名和第3名的成绩,作为班组带头人,将“祖国需要我”这个信念根植于每名成员内心,激励大家不断攻克关键技术难题,持续刷新铆接交付记录。近3年来,工段实施小改小革23项、合理化建议37项、科技攻关8项、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45项,获得国家专利2项,累计创造价值近50万元。他们的段训“努力到竭尽全力,拼搏到感动自己”,被航空工业集团公司写进年度工作报告,作为航空人共同的精神追求。他所带领的班组曾荣获中央企业先进集体、黑龙江省“先进班组”、黑龙江省工人先锋号、哈尔滨市工人先锋号、哈尔滨市先进班组等荣誉称号。
2015年至今,以曲达为领军人成立的曲达飞机铆装钳工技能大师工作室,共计开展培训330课时,培训400余人次。技术攻关近20项,其中曲达在担任型号工长期间,依托大师工作室,制定细致培训学习计划,青工技能水平得到大幅提高,促进型号生产周期缩短58%。在哈飞以曲达名字命名的技能大师工作室受到一线职工的广泛关注,他们以“培训体系完善、考核体系严格、技能提升迅速”而著称,成为职工公认的人才培养基地,该工作室先后被命名哈尔滨市技能大师工作室、黑龙江省技能大师工作室、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2020年被命名为哈尔滨市示范性高技能人才(劳模)创新工作室。
相关文章